奥斯曼土耳其和俄国之间的恩怨,绝非轻易能化解的。两百多年来,俄土战争接连不断,足足打了27场,每一场战争都在逐渐消耗土耳其作为霸主的根基。到了19世纪湖北配资开户,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已经背负上“病夫”的恶名,根本摆脱不了这层标签。沙皇俄国打得越来越凶狠,土耳其的领地不断缩减,领土的流失之快简直如刀割肉一般痛彻心扉。土耳其曾试图朝着世界大国的方向努力,但最终沦为三流国家,这样的衰落又能怪谁呢?那个时期正是英国风头正盛,土耳其被迫成为它的小跟班。可惜英国自身的实力也在逐渐被新兴的德国侵蚀。
英国和俄国之间的争吵不断,土耳其至少有了一个“避风港”,然而,德国崛起速度惊人,成了英国的新敌人。眼看着英国和俄国的关系渐渐缓和,土耳其的境况也越发被动。表面上看似平静,内心却难免充满不安和矛盾。继续做英国的小弟让土耳其心存疑虑,但换个“大哥”又不敢轻易决定。敌人的敌人是朋友,这句话听起来没错,但土耳其和德国的关系却始终没有完全明朗。那时土耳其高层多少次犹豫不决,最终咬紧牙关,准备赌上一切。
展开剩余83%局势风云变幻,让土耳其逐渐失去了选择的余地。大战前夕,土耳其干了一件让人气愤的事——为了壮大海军,砸钱向英国订购了两艘巨大的战列舰。那时连苏丹穆罕默德五世都拿出自己的皇冠抵押借钱,可到了开战之时,英国却突然扣押了这些战舰,并且冠冕堂皇地表示“以后再说”。赔偿?英国铁了心不理,几十年赖账的态度让土耳其愤怒不已。换做谁,心里不炸裂才怪。
对比之下,德国却拿出了两艘战列舰,停在土耳其港口,气派十足。德国直接摆出“免费给你”的姿态,远比吝啬的英国大方许多。土耳其感受到德国的诚意,谁还愿意继续依赖一艘漏水的旧船呢?乱世之中,唯有胆识才是唯一可依靠的资本。
然而,土耳其已非昔日软弱无力的“病夫”。1908年青年土耳其党上台,掀起了浓烈的民族主义浪潮,国家机器重新启动。苏丹成了摆设,实际权力掌握在新党的手中。满怀愤怒与焦躁的他们,在深思熟虑后,终于在1914年11月决定投靠德国,赌上命运押注同盟国。这时已无退路,背后冷刀频频,土耳其只能拼死一搏。
俄国怎能心甘情愿?东边被英法围堵,西边黑海和波罗的海通道被封堵,唯一通道摩尔曼斯克也不明朗,远东海参崴更是被掠夺殆尽。德土双重封锁使俄国外援锐减95%,后路断绝,陷入绝境。德军攻势凌厉,俄军节节败退,求援成奢望。想联络英法,路被堵死;等救援到来,形势同样不乐观。英法虽有杀敌之心,却陷泥潭难以抽身。大英的丘吉尔灵机一动,推出新作战计划。
计划很简单:英国舰队直接突破土耳其海峡,占领伊斯坦布尔,掐住土耳其咽喉。顺势打开通道,为俄国输送补给。1915年2月19日,62艘英法舰队轮番炮击达达尼尔海峡防线。平时看不起土耳其的欧洲列强,没把他们放在眼里。英国舰炮一开火,土军士气似乎就要被彻底击溃。登陆点准备草率,前线指挥随便挑选,命运却开了个残酷的玩笑。
英国人低估了德国派来的军事顾问冯·赞德尔斯。自1913年起,他成为土军首席顾问,与实权派恩维尔将军配合默契,领导抵抗英军。炮台设备虽然陈旧,22门老炮弹药有限,但硬碰硬之下依旧有一战之力。英舰虽火力强大,却未曾料到土耳其方面能制造如此反击。
3月18日,英舰浩浩荡荡进入海峡,准备稳操胜券。但海峡仅1.6公里宽,舰队受限,成了活靶子。双方炮火激烈,英国虽占优势,却被水雷重创。上午11点,“不屈号”被炸出大洞,紧接着法国和英国多艘老舰相继受损甚至沉没。炮轰加水雷双重夹击,战局迅速逆转。英方指挥官罗贝克选择保留主力撤退,避免无谓消耗。
这场战斗暴露出英方准备不足和自负。虽然土耳其弹药和水雷都快用尽,多留一会儿可能局势逆转。命运让英国吃了个大亏,土耳其抓住机会反击。英军随后准备登陆作战,兵力紧张,只能派出来自澳新地区的民兵军团。别小看这些“生手”,他们骨子里的勇气丝毫不逊色欧洲强国。
新型战斗登场,历史上首个大规模登陆与反登陆战场诞生,土耳其成了“试验田”。1915年4月25日,联军在加里波利半岛大举登陆,命运的磨盘开始转动。加里波利地势复杂,防守难度倍增。土军主将凯末尔抓住战机,迅速掌控局势,将德国顾问撤下亲自指挥,守住关键高地。联军虽顺利登陆,却在深入推进时陷入泥潭。澳新军团偶然夺取弱点,最终被土军第19师顽强反扑。凯末尔因此一战成名,后来成为土耳其国父,改写历史。
海滩变成泥潭,英法军队陷入苦战。机枪、步炮零散,滩头死亡阴影笼罩,尸体堆积如山,疫病肆虐。夜晚无法挖掘战壕,英军脆弱暴露无遗,战争变成消耗战。澳新军团坚守“澳新军团湾”,直到今天,那里依然留有当年战场的痕迹。想象那些腐烂尸体的气味,战场近在咫尺,仇怨却有时奇异地平静下来。
英法不甘失败,5月发动几次激烈攻势,换来满目疮痍。双方都不愿轻易动弹。英军增派三师,拼死攻打苏弗拉湾,凯末尔死守阵地,英军寸步难进。10月寒风凛冽,暴雨夹雪,泥泞海滩成死亡陷阱。冻死者无数,16000伤兵士气低落。最终老将基钦纳下令撤退。撤离行云流水,物资几乎悉数遗留,土军忙活整整十月才清理完毕。天意如此,还是命运使然?
这场战役让土耳其的尊严大振,远胜400年前攻陷君士坦丁堡的荣耀。从数据上看,土耳其赢回了几乎濒死的帝国颜面。英国方面,丘吉尔被迫下台,亲赴前线当营长,后来才曲线回归政坛。俄国彻底崩溃,后援断绝,沙皇倒台,罗曼诺夫王朝崩毁。澳新军团伤亡惨重,却在两国人民中凝聚了难以磨灭的团结精神,每年4月25日依然被隆重纪念。
这场战争的军事细节令人心惊。没有飞机轰炸,没有专用登陆艇,士兵们划着木船冲锋陷阵,泥水中苦战。舰炮无力,缺少航空支援和装甲车辆,全部靠人力肉搏。真正的两栖作战成型还得等到二战。协约国败在准备不足上,究竟是武器重要,还是勇气更胜一筹?
有人说这场战争无关大局,不过是欧洲列强血脉背后的小插曲,或许如此。但也有可能,它正是撼动旧帝国与新国家格局的关键引爆点。加里波利如今依然存在,士兵们的名字刻在纪念碑上。谁又能分清这场末代帝国的尊严、草原农夫的愤怒与世界格局的转变,究竟是对是错?故事讲完,剩下的便交由历史去评说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实盘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