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4年10月,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踏上了震惊世界的长征之路。面对这支革命队伍的突围行动,蒋介石立即调集数十万大军布下重重封锁线,企图将红军围歼于途中。然而令他始料未及的是股票配资代理,红军采取了灵活多变的运动战术,行军路线飘忽不定,让国民党军队疲于奔命。经过多日观察,蒋介石召集幕僚召开紧急军事会议,会上他判断红军很可能会选择向湘西方向突围,以期与贺龙、萧克领导的红二、红六军团会师。
在军事会议上,蒋介石的参谋团队提出了四种可能的红军行进路线预案:
第一方案认为红军可能从赣南信丰地区突破,经粤北山区进入广东境内;
展开剩余80%第二方案推测红军会沿赣湘粤三省交界地带迂回前进,最终进入湘南地区;
第三方案设想红军主力将直插湖南腹地,穿越湖北、安徽苏区后挥师北上;
而时任军事委员会秘书长的杨永泰则独树一帜地提出第四种可能——红军会先入湖南,继而西进云贵高原,横跨金沙江、大渡河天险,最终从川西北上。
对于杨永泰提出的这条路线,蒋介石嗤之以鼻。在他看来,这分明是当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的老路,若红军重蹈覆辙,岂不是自取灭亡?蒋介石坚信熟读史书的毛泽东绝不会犯如此低级的战略错误。然而历史的发展却给了蒋介石一记响亮的耳光——红军主力部队恰恰选择了这条绝路,并成功完成了人类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。
那么,红军究竟是如何在这条死路上创造奇迹的呢?杨永泰又是凭借什么能够准确预判毛泽东的战略意图?要解答这些问题,我们需要先深入了解这位国民党第一谋士的传奇人生。
1927年8月,在宁汉合流的政治漩涡中,蒋介石被迫宣布下野。此时南京政府的实权落入桂系军阀李宗仁、白崇禧及西山会议派手中。面对政治生涯的重大挫折,蒋介石急需物色一位足智多谋的军师来扭转乾坤。次年1月,蒋介石东山再起,在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上重掌大权,开始筹备第二次北伐战争。
在这次全会上,蒋介石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,其政治声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。一时间,各路政客纷纷前来投靠,都想在新政权中谋得一官半职。但生性多疑的蒋介石用人向来注重亲疏远近,对投诚者更是百般挑剔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蒋介石的嫡系将领熊式辉向他推荐了旧交杨永泰。与此同时,时任外交部长的黄郛也向蒋介石力荐这位胸罗经纶的奇才。
经过一番考察,蒋介石亲自接见了杨永泰。会面中,杨永泰举止儒雅,言谈间展现出的政治智慧与蒋介石不谋而合。特别是他提出的削藩策略深得蒋介石赏识。很快,杨永泰就被破格提拔为蒋介石的首席智囊。上任伊始,杨永泰就策划了祭灵哭棺的政治秀,成功将蒋介石塑造为孙中山的合法继承人。此后又通过推恩令等策略,帮助蒋介石逐步削平各地军阀势力。
在针对红军的军事行动中,杨永泰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分军事,七分政治的剿共理论。他认为红军不同于普通军阀武装,是一支有理想、有组织、有纪律的革命军队。因此必须采取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的策略。具体措施包括:在经济上切断苏区物资供应;在宣传上开展剿匪动员;在政策上优待投诚人员。这套理论被蒋介石采纳后,杨永泰被任命为鄂豫皖剿共司令部秘书长,全面负责政治剿共工作。
然而历史证明,蒋介石还是低估了毛泽东的战略智慧。虽然大渡河天险确实危机四伏,但毛泽东深知争取少数民族支持的重要性。在刘伯承率领的先遣队进入彝区时,红军严格执行民族政策,最终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。在彝族同胞的帮助下,红军不仅顺利通过彝区,还奇袭安顺场夺取渡船,为全军渡河创造了条件。当红军主力陆续抵达对岸时,蒋介石红军必亡于大渡河的预言彻底落空。
1936年10月,杨永泰在参加完日本驻汉口领事馆的宴会后,在江汉关码头遭刺客枪击身亡。虽然军统局长戴笠调查认定是CC系所为,但为维护国民党内部团结,蒋介石只能低调处理此案。杨永泰之死让蒋介石痛失臂膀,他在日记中多次感叹:若畅卿(杨永泰字)尚在,诸多难题当可迎刃而解。这位天才谋士的悲剧结局,也折射出民国政坛的残酷现实——即便拥有过人的才智,若不能顺应历史潮流,终将难逃被时代淘汰的命运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实盘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